鉴定白铜或银古币需从材质、工艺、历史特征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是具体方法及扩展知识:
1. 材质鉴别
白铜
白铜是铜镍合金,硬度较高,色泽灰白偏冷。可用以下方法检测:
- 磁性测试:白铜含镍(镍具弱磁性),部分白铜能被磁铁微弱吸附,纯银无磁性。
- 密度测试:白铜密度约8.9 g/cm³,低于银(10.49 g/cm³),同体积银币更重。
- 化学试剂:滴测,白铜呈绿色(铜离子反应),银呈乳白色(氯化银沉淀)。
银币
古代银币多为含银90%以下的合金(如“袁大头”含银89%),可通过:
- 声音测试:银币敲击声清脆悠长,白铜声音沉闷短促。
- 氧化特征:银易硫化发黑(黑色硫化银),但包浆自然;白铜氧化后泛绿锈或灰白锈。
2. 工艺与时代特征
铸造痕迹:
- 老银币多为手工打压,边缘常有毛刺或不规整;机制币则齿边均匀。
- 白铜仿品可能用现代精密铸造,边缘过于整齐,无历史磨损痕迹。
图案细节:
- 真品图案清晰立体,磨损处与整体包浆一致;仿品细节模糊或做旧不自然。
3. 历史背景辅助鉴定
钱谱对照:
参考权威钱币目录(如《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确认该钱币是否有白铜或银质的官方记载。例如,清代部分试铸币用白铜,流通币多为银质。
铭文与重量:
古银币通常标注“库平”“光绪元宝”等,重量误差在1克内;白铜仿品可能偏离标准。
4. 仪器检测(进阶手段)
X射线荧光光谱(XRF):
无损分析金属成分,直接显示银、铜、镍含量。
金相显微镜:
观察金属晶体结构,老银币因冷加工会呈现定向晶粒,现代仿品结构均一。
扩展知识:白铜在古代的应用
中国唐代已掌握白铜冶炼技术(称“砷白铜”或“镍白铜”),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其工艺。清代云南会理产出优质白铜,曾用于制作钱模或赏赐钱,但存量极少。需注意,清末民初部分“白铜样币”实为镍合金,非纯银。
常见误区
误判镀银币:近代仿品可能在铜胎镀银,但镀层磨损后露出铜色,需结合边齿观察。
忽视包浆:真品包浆层次分明,仿品化学做旧(如烟熏、酸蚀)颜色单一呆板。
鉴定时需综合多维证据,避免单一指标误判。若涉及高价古币,建议寻求专业机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