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古币种类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类别:
1. 先秦货币
- 刀币/布币: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大刀"、三晋地区的"三孔布"等稀有品种,尤其是铭文清晰、保存完好的"下邲阳"三孔布,2021年北京拍卖成交价达368万元。
- 圜钱:秦"半两"母钱、战国"共屯赤金"圜钱因其铸造史节点意义,屡次突破200万元。
2. 王莽铸币
- "金错刀"(一刀平五千)因错金工艺和短暂流通史,绝佳品相者市场价常在300-500万元。
- "国宝金匮直万"作为疑似试铸币,存世仅两枚,估价超2000万元。
3. 宋代珍品
- "靖康通宝"(钦宗时期)因铸造时间不足一年,折二隶书版2017年以420万元成交。
- 南宋"临安府钱牌"(五百文铜质)作为南宋特殊货币,精品价格达150-300万元。
4. 清代样钱/母钱
- 咸丰宝泉当五百雕母(铜质)因存世不足10枚,2022年嘉德春拍以713万元落槌。
- 雍正通宝宝泉局雕母呈现典型"刀痕体"特征,近年成交价普遍在400万元以上。
5. 特殊政权货币
- 明代张献忠"西王赏功"金质钱(存世3枚)在2018年创下2300万元纪录。
- 太平天国"圣宝"系列中的大型镇库钱,美国Spink拍卖会上百万美元成交。
值得注意的是,古币价值评估需综合考量:
存世量(如"大辽天庆"存世仅两枚)
铸造工艺(母钱、雕母、鎏金等特殊工艺溢价3-5倍)
历史地位(如代表货币改革节点的"开元通宝"初铸版)
包浆状态(黑漆古、水银古等原生包浆可提升50%以上价值)
目前市场上高古钱币(唐以前)与清三代母钱构成高价主体,但需警惕近年翻砂仿制品泛滥现象,建议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金属成分辅助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