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陶姓紫砂艺人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涵盖明清至今的代表性人物:
1. 时大彬(明代)
虽非陶姓,但作为紫砂鼻祖供春的弟子,其徒弟中多位陶姓艺人延续了紫砂技艺。明代陶姓制壶者多与时大彬流派相关,如陶镕(传世作品罕见,多见于典籍记载)。
2. 陈鸣远(清代)
陶姓传承中受其风格影响深远。清中期陶善仿制其自然形壶,如梅桩壶、松段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陶制南瓜壶”即为一例。
3. 陶宝山(清乾隆年间)
擅制光素器,注重泥料提炼,《阳羡砂壶图考》记载其“工手细腻,胎骨均匀”。代表作为“朱泥扁腹壶”,泥料呈橘皮皱质感。
4. 陶斐然(清道光年间)
文人壶代表,与梅调鼎、瞿子冶等书画家合作,壶身常镌刻金石文字。独创“三足隐钮式”,底部落款“斐然手制”楷书阳文。
5. 陶国良(民国)
复兴传统技法,改良窑烧工艺。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参展的“紫泥笠荫壶”采用古法柴窑烧制,呈现独特窑变效果。
6. 陶昌鹏(现代)
省级非遗传承人,专研绞泥技艺。作品“四季平安壶”融入青瓷绞胎工艺,2020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7. 陶瑜(当代)
新生代代表,主张“新文人器”理念。2023年嘉德春拍中“玄石提梁套组”以89万元成交,开创年轻艺人拍卖纪录。
补充知识:
宜兴陶氏家族现存《陶氏族谱》记载,自元代迁入丁蜀镇后,分支中有十三代从事紫砂业。
“陶工三绝”指陶姓艺人特有的“调砂、刻绘、窑温”技术,民国《匋雅》称其“砂粗见骨,画细入神,火候如炼丹”。
现存最早陶姓制壶者为明万历时期的陶进,出土墓葬中可见“贡局”款梨皮泥小壶,证实当时已参与官器制作。
当代鉴定要点:
老壶需注意陶姓款识演变——明末多竹刀刻款,清初改用印章阳文,民国时期出现双框章。新仿品常见化学泥料冒充老朱泥,真品断面可见黄颗粒(本山绿泥调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