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辨一件瓷器是否优质,需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综合判断:
1. 胎质与原料
优质瓷器胎体细腻紧实,高岭土含量高,敲击声清脆悠长(如"磬音")。元代景德镇瓷胎常含麻仓土,断面有糯米光泽;明代官窑胎质纯净,清代雍正朝胎体尤显莹润。劣质瓷胎质松散,含杂质多,敲击声音沉闷。
2. 釉面特征
上等釉面肥厚莹润,呈现玉质感。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的"雨过天青"釉含玛瑙末,釉面可见蝉翼纹;明代永宣青花釉面常有"橘皮纹",清代郎窑红呈现玻璃质感"牛血纹"。化学釉现代仿品则过于光亮刺眼。
3. 纹饰工艺
手工绘制的纹饰笔触自然流畅,青花料有层次感。元青花使用苏麻离青料,可见铁锈斑;明代成化斗彩有"姹紫"特征;珐琅彩瓷需在放大镜下观察矿物颜料结晶。贴花瓷器纹饰呆板,线条边缘过于整齐。
4. 造型比例
历代经典器型有严格制式,如宣德青花扁壶的流线、乾隆赏瓶的黄金比例。仿品常出现足部处理生硬、器型不对称等问题。可利用卡尺测量器物的对称度和口径/高度比。
5. 款识鉴定
官窑款识书法严谨,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笔力遒劲,清代"大清康熙年制"双圈款有特定间距。注意比对真款标本的青花发色、笔画顿挫等细节,后加款常有描摹痕迹。
6. 微观特征
使用40倍放大镜观察:古瓷釉面气泡分布疏密有致,老窑瓷常见"死亡气泡";土沁痕迹应深入胎骨,做旧酸蚀痕迹浮于表面。元代器物底足多火石红,但现代用氧化铁模拟的火石红过分明艳。
7. 重量与触感
精品瓷器密度高但分量适中,过轻可能胎体未烧结,过重可能掺现代填料。宋代影青瓷"薄如纸",明代甜白釉"汁水莹厚",这些特征需结合实物经验判断。
瓷器鉴定需要长期积累实战经验,建议多接触博物馆标准器和考古标本,新手上手时可重点关注釉面老化痕迹(蛤蜊光、开片形态)与底足工艺(修坯刀痕、垫烧痕迹)这两个不易作伪的要素。市场流通的"高仿瓷"常故意保留个别破绽规避法律风险,需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