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的“种水地”是玉石鉴赏中评价翡翠品质的重要术语,主要从三个方面综合判断其价值。
1. 种
指翡翠的质地和结构,分为:
老种(玻璃种/冰种):晶体细腻致密,透明度高,如玻璃种近乎无瑕,冰种则有微弱棉絮。老种翡翠经长期地质作用,结构稳定,光泽强。
新种(豆种/糯种):结晶颗粒较粗,透明度低。豆种可见明显颗粒,糯种则如糯米汤般浑浊。新种硬度略低,易变种(氧化发黄)。
特殊种类:如金丝种(绿色丝状分布)、龙石种(罕见荧光质地)等。
2. 水
即水头,指翡翠的透明度和光学效果:
水头长短:用光透射深度衡量,3mm为一分水,可达三分水以上。
影响因素:矿物颗粒大小、裂隙多少及后期填充程度。高透明度常伴“起莹”(光感流动)或“起胶”(胶质感)。
3. 地(底)
指除绿色外翡翠基质的整体品质:
优质地:如“化地”细腻均匀,“晴底”带淡蓝绿色调。
劣质地:如“狗屎地”粗糙发灰,“瓷地”呆板无透感。
协调性:地子与绿色的过渡(如“芙蓉地”配绿更显柔和)。
延伸知识:
种水关联性:老种通常水头好,但冰豆种等例外,需结合判断。
地域差异:缅甸帕敢料多老种,后江料常出高水。
优化处理:酸洗充胶会破坏结构,使种水失真,需通过紫外灯或红外光谱检测。
历史演变:清代重色轻种,现代因开采技术进步,高种水料价值飙升。
选购时需注意强光下检查绺裂,自然光观察真实色泽,避免“灯下不观玉”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