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罗斯的“玉石俱焚”计划,这是一个非官方术语,通常被西方媒体或分析人士用来形容俄罗斯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战术或战略行动,尤其是涉及核威慑或大规模破坏性手段的假设性场景。以下是相关分析:
1. 核威慑理论背景
俄罗斯的核学说强调“威慑优先”,2020年修订的《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明确将核武器视为“最后手段”,但保留在“国家生存受到威胁时”使用核武器的权利。这种模糊性策略旨在通过不确定性遏制潜在对手。
2. “升级至降级”战略(Escalate to De-escalate)
部分西方军事专家认为,俄罗斯可能在常规战争失利时,通过有限核打击迫使对手谈判。该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小规模核威慑扭转战局,而非全面核战争。但俄罗斯官方未正式承认此战略。
3. 战略基础设施破坏预案
俄军事理论中包括“区域否决”概念,即在撤退时摧毁关键基础设施(如桥梁、能源设施)以延缓敌方推进。例如,在乌克兰战争中,赫尔松地区水电站被毁事件被部分分析视为类似战术的体现。
4. “死亡之手”自动化系统(Perimeter)
苏联时期开发的半自动化核反击系统,据说仍在运行。其原理是在指挥层被消灭时,通过地震、辐射传感器等触发洲际反击。该系统设计初衷是确保二次打击能力,增强核威慑可信度。
5. 信息战与心理威慑
俄罗斯多次通过媒体释放强硬信号,如2022年俄国家电视台讨论“波塞冬”核对沿海城市的毁灭性影响。这类宣传旨在强化心理威慑,影响敌方决策层。
6. 非对称能力部署
包括“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萨尔马特”重型洲际等新型武器系统,理论上可绕过传统反导体系实施打击。这些武器的存在进一步复杂化了威慑计算。
7. 历史案例参考
冷战期间苏联曾制定“七日报废”计划(Seven Days to the River Rhine),设想在核战争初期瘫痪欧洲。现代俄罗斯是否继承类似预案尚属猜测,但历史经验会影响战略文化。
需注意的是,“玉石俱焚”并非俄罗斯官方表述,其实际军事决策受复杂因素制约。核武器使用涉及政治、道德及实际可行性问题,目前仍是理论层面的极端推演。俄罗斯更倾向于通过混合战争、能源武器等非直接冲突手段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