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翡翠的肉眼观察方法需要结合多个特征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要点及扩展知识:
1. 颜色特征
- 自然过渡:天然翡翠颜色分布不均匀,常见色根(颜色由深至浅的渐变),仿制品颜色呆板、浮于表面。绿色翡翠以“正、阳、浓、匀”为佳。
- C货染色痕迹:染色翡翠(C货)颜色集中在裂隙或颗粒间隙,紫外灯下可能有荧光反应。
2. 光泽与质地
- 玻璃光泽:天然翡翠抛光后呈强玻璃光泽,B货(酸洗充填)光泽较弱,呈蜡状或树脂光泽。
- 颗粒结构:天然翡翠可见“翠性”(蝇翅闪光),纤维交织结构致密;B货因酸洗导致结构疏松,表面有“酸蚀网纹”。
3. 透明度(水头)
- 透明度与矿物颗粒粗细相关,老坑种质地细腻通透。注胶翡翠可能呈现雾状混浊。
4. 内部包裹体
- 天然特征:棉絮、黑点(铬铁矿)、石纹是天然证据;合成或处理品可能含气泡或均匀气泡群(玻璃仿制品)。
5. 密度与手感
- 翡翠密度约3.33 g/cm³,掂重感沉甸甸;水沫子(钠长石玉)等仿品较轻。
6. 表面特征
- 橘皮效应:天然翡翠抛光面呈现凹凸不平的橘皮状纹路;B货因充填树脂可能留下平整但无光泽的凹坑。
7. 紫外荧光
- 部分B货在紫外灯下显蓝白色荧光(环氧树脂残留),但少数天然翡翠因矿物杂质也可能有微弱荧光。
8. 产地与品种扩展
- 缅甸翡翠品质最佳,危地马拉料偏灰暗。老坑种、冰种、豆种等分类基于透明度和结构,新手易将水沫子或绿玉髓误认为翡翠。
注意事项:肉眼鉴别存在局限性,高价翡翠建议送检权威机构(如NGTC)出具证书。市场常见仿品包括岫玉、马来玉(染色石英)、玻璃等,需结合多项特征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