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命名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材质来源:
玉器的名称常与其材质直接相关,例如和田玉、翡翠、岫岩玉等,以产地命名。和田玉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软玉;翡翠则因主要产自缅甸,清代以后逐渐专指硬玉。广义的“玉”还包括玛瑙、绿松石、水晶等广义玉石。
2. 形态特征:
- 器型命名:如璧(圆形扁平中空)、琮(内圆外方)、璜(半璧形)、圭(长方形上尖)、佩(佩戴饰件)等,源自《周礼》记载的“六器”与“六瑞”形制。
- 雕刻题材:以纹饰或主题命名,例如“龙凤佩”“貔貅把件”“寿桃摆件”,体现吉祥寓意或自然元素。
3. 工艺技术:
- 技法命名如“俏色玉雕”(利用玉料天然色泽分层雕刻)、“薄胎工艺”(透光器皿)、“镂雕”(透空雕刻)。
- 特殊处理方式如“沁色玉”(土蚀或矿物浸染形成的色变)、“烤皮玉”(人工染色)。
4. 历史与文化寓意:
- 仿古玉器沿用古称,如“汉八刀”“子冈牌”(明代陆子冈风格)。
- 宗教用玉如“玉如意”(佛教法器演变)、“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天文仪器的推测)。
5. 用途分类:
- 礼器(璧、琮)、葬玉(玉衣、玉琀)、陈设器(山子、屏风)、实用器(玉杯、玉印)等。
补充知识:
商代“司母戊鼎”虽为青铜器,但同期玉器命名逻辑相似,体现功能与器型结合。
现代鉴定中,名称可能包含商业术语,如“冰种翡翠”“鸡血石”,强调质地或视觉特征。
考古学命名会标注年代与出土地,如“良渚文化玉琮”“红山文化玉龙”,体现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