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上的蒙文材质多样,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1. 铜质:最常见,清代蒙古地区铸造的“乾隆通宝”“光绪通宝”等方孔钱多为青铜或黄铜,部分含铅、锡等合金成分。蒙古汗国时期的铜币如“大朝通宝”也以铜为主。
2. 银质:元代“至元通行宝钞”虽以纸币为主,但银锭(如“蒙山课银”)铭文可见蒙文;清代“西藏银币”如“甘丹颇章”系列亦含蒙文,成色多为90%左右。
3. 铁质:元代早期流通铁钱,如“大元国宝”铁质样钱,因易锈蚀存世较少。
4. 金质:罕见,主要用于赏赐或纪念,如元代宫廷铸造的鎏金符牌,或清代“光绪金币”样币。
5. 铅质:试铸或地方私铸币常见,如新疆地区“同治通宝”红钱偶见铅质蒙文版本。
6. 合金材质:近现代纪念章常采用铜镍合金、锌合金等,如20世纪蒙古国发行的“成吉思汗诞辰”纪念币。
7. 纸钞:元代“中统元宝交钞”印有八思巴文,清代“大清宝钞”亦见蒙汉双语。
扩展知识:蒙文在钱币上的表现形式多样,早期用回鹘式蒙古文(如元代钱牌),明清时期多采用八思巴文或传统蒙文。材质选择受政权财力、流通需求和冶金技术影响,游牧政权侧重银铜,中原王朝管辖时期则倾向铜铁。现存蒙古汗国钱币多出土于中亚,锈蚀严重,需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鉴别原始材质。